健康频道

愈见光明 全新视界 “眼健康联盟”正式启航

11月6日,提升我国眼健康诊疗水平,助力中国眼健康事业,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由国内多位知名眼科专家、医学机构、行业机构共同发起的“眼健康联盟”正式宣布启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宁光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许迅教授等知名专家齐聚 “眼健康联盟”,共同助力国家“十三五”中国眼健康规划。

六大眼病成致盲“罪魁祸首”,防盲治盲刻不容缓

201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首份《世界视力报告》,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至少有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其中至少10亿人的视力损伤问题本可预防或尚待解决。

着眼中国,尽管此前在各级政府大力推进防盲治盲工作的主导下,我国眼健康事业的发展道路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角膜疾病、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等六大主要眼科疾病仍高居眼科疾病发病率榜首,这些眼科疾病也是致盲的主因。据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盲人670万,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1],每年新增盲人数量高达45万。我国仍然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2]。

因此,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减缓致盲和视觉损伤,提升人民群众的眼健康水平,促进我国眼科发展,已成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眼病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关注点。

事实上,为改变中国眼健康难题,早在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就曾印发关于《“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将人人享有基本眼科医疗服务、逐步消除可避免盲和视觉损伤、提高人民群众眼健康水平作为开展眼病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眼病防治工作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统筹规划。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眼健康的问题日益凸显,仅靠眼科医生来做疾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是不够的,需要集中各方资源进行眼部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及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来享受美好的生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表示。

眼健康联盟正式启航,集多方专业力量构筑防治体系

据了解, “眼健康联盟”将重点关注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角膜疾病、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等六大致盲性疾病,在眼科临床诊疗规范、专科医师培训认证、联合科研、光明中心的落地推进、打通科室转诊路径、探索眼病共治模式等多个领域会发挥重大作用。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的多位知名专家组成的“眼健康联盟”专家团队,还将为联盟的工作开展带来深入指导。

在启航仪式现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介绍:“ 从‘眼病防治’到‘眼健康’的概念提升,无论是对眼科医生、患者、公众还是我国眼健康事业而言,都将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加强眼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眼科人才培养,带动全国眼科人才整体素质,助力中国眼健康事业。”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许迅教授表示:“关注眼健康亟需通过多发的力量,集合全国眼科学专业力量,以患者为中心,执行分级诊疗和逐级转诊制度,打通科室转诊路径,实现专家、临床、科研教学、患者等各种资源的共享。眼健康联盟将有助于促进眼科疾病领域多学科多业态的合作,眼科企业生态圈的建立,推动临床科研发展和成果转化,引领我国眼科医学研究方向。”

除此以外,联盟还将聚焦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开展眼病大数据收集与信息化建设,致力于让更多眼疾患者享受可及的、专业的眼科医疗服务,最终助力“十三五”中国眼健康规划。

此次参与联盟启航的行业代表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女士表示:“长期以来,诺华一直关注着中国眼健康事业的发展,此次借助眼健康联盟的启航,诺华也希望能为中国防盲治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未来,诺华将继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与眼科领域专家和医疗机构或组织的协作,探索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助力眼科疾病的早诊早筛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共同守护患者光明,助力中国眼健康事业发展!”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热点资讯

健康活动

专家讲堂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