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综合

第15个“世界卒中日” 把握脑卒中防治三要素

 

  20201029日是以“医体融合,预防卒中”为主题的第15个“世界卒中日”。为了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防控脑卒中的意识,进而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徐汇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汇区龙华街道办事处、徐汇区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科普基地承办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脑卒中防治”专场活动在主题宣传日当天展开。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率和致残的首位原因,而且发病率还在逐年递增。有效预防、及时治疗和正确康复是脑卒中患者良好恢复的关键。本次大讲堂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魏文石主任医师和康复科副主任安丙辰主任医师,围绕“脑卒中”的这些话题进行现场讲解。

  预防:控制危险因素

  魏文石介绍,脑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并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救治:把握黄金时间窗

  神经细胞在血流完全中断、缺氧的情况下,最多存活5~8分钟。所以,在脑卒中的救治中,“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是亘古不变的原则。

  魏文石强调,脑卒中患者一旦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窗,就会丧失快速恢复的机会,造成残疾,甚至失去生命,因此,脑卒中患者必须在发现的第一时间立刻就医接受救治。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建设工作,大部分医院都具备静脉溶栓的急救能力。目前,上海各大医院的绿色通道能够将脑卒中患者自入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控制在50~60分钟内,这一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治疗时间逐渐延长。如今,上海许多三级医院已经可以开展动脉取栓治疗。魏文石介绍:“若血栓堵塞了颈动脉,静脉溶栓药物无法溶解血栓,或发生脑卒中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此时就可以进行动脉取栓,急救的有效窗口期由此延长至8个小时;若血栓堵塞的是支配脑干和小脑的基底动脉,在12~24小时取栓也同样有效。”

  在防治脑卒中方面,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能有效抗血小板凝固,减少血栓形成。魏文石提醒,阿司匹林要在每天固定时间服用,总体剂量范围为100~300毫克/天。另外,肠溶性阿司匹林伤会降低胃黏膜的保护力,有胃溃疡、弥漫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不建议使用该药物。

  如今,三七粉和深海鱼油已成为防治脑卒中的“网红”。魏文石介绍,从药理机制上来说,三七粉中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口服三七粉的利用率并不高,不提倡大家直接服用。不过,富含Ω3的深海鱼油对人体脑血管和心血管的保护很有帮助。

  康复:尽早开展利于功能恢复

  “不少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康复治疗要等待病人出院后才能开展,以至于不少患者在病后1个月甚至3个月才开始接受康复治疗。”安丙辰介绍,“很多患者都是因为这种观点而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

  安丙辰介绍,正规康复治疗开始得越早,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就越好。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继续发展后的48小时内就可以开始接受康复治疗。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脑卒中患病后前3个月的康复治疗最有意义,肢体功能改善程度最大,这段时间也被称为“脑卒中康复的黄金期”。目前,上海许多医院已在ICU或急诊开展康复治疗。

  安丙辰强调,脑卒中后的康复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医院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上。一般来说,半身瘫痪的病人进行康复时,应优先考虑下肢。在脑卒中发生的半年后,康复重点则应放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上,以使患者尽可能适应新的生活。康复的顺序也很重要,患者必须先进行床上翻身训练、床上桥式训练、坐位训练、转移训练,站立训练之后,才能逐渐过渡到行走能力的训练。

 

记者 矍乃婴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 作者: 责任编辑:湘湘

热点资讯

健康活动

专家讲堂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