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综合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大咖专家畅谈消化道癌防治

    近日,知名演员廖启智逝世,让我们为之痛惜。谁能想到,这位从业多年的金牌绿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为“主角”,竟是因为胃癌,令人唏嘘不已。

    包括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在内的消化道肿瘤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 IAR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世界十大高发癌症中,消化道肿瘤就占了5个席位。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临之际,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指出:消化道肿瘤防治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提高全民防癌抗癌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让患者有更多治疗选择。

    警惕消化道肿瘤风险 争取做到“三早”

    WHO IARC报告显示中国消化系统肿瘤新发病例中,胃癌与结直肠癌占比最高。中国人胃癌发病率高,跟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比如偏好高盐、辛辣、烫食等。另外,中国多数家庭共餐时不使用公筷,造成了幽门螺杆菌(Hp)交叉感染,而大量研究证实Hp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80%的胃癌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仅出现类似于消化不良的症状。

    此外,目前国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结直肠癌,往往是由息肉引起。结直肠癌早期最主要的表现是大便习惯及粪便性状的改变,比如里急后重、排便不尽、血便和粘液便等等,另外可能伴随着腹痛、腹部不适或腹部包块。这些症状往往都不明显,容易与普通的腹泻、消化不良、痔疮等疾病症状混淆。

说明: 7c854c93478f284b764c991d11b4a3f

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

    对于早期胃癌与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采取手术根治性切除,疗效显著。但是,大多数消化道肿瘤,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等到出现如上腹疼痛、消瘦乏力、贫血等明显症状后再检查,往往进入疾病中晚期,其预后往往不尽人意。李进教授呼吁:做好消化道肿瘤的“三早”,即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极大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建议40岁以上以及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做胃肠镜检查,首次检查无异常后可以5年进行一次例行筛查。

    点亮抗癌之路 创新治疗方案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如果不幸罹患消化道肿瘤,也不必失去信心,除了手术根治性切除、传统化疗疗法,现代医学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多种癌症创新疗法组合拳,让不少中晚期癌症可以像慢性病一样得到长期控制。

    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的产生与致癌基因息息相关。其中,KRAS是人类癌症中最常出现突变的致癌基因之一,发生于约25%的癌症病例中,常见于肺癌(10-20%)、胰腺癌(80-90%)和结直肠癌(40-50%)。近年来针对KRAS这一曾经被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药研发的热潮。目前,在李进教授的带领下,上海东方医院肿瘤科正与勃林格殷格翰合作开展一项针对KRAS突变结直肠癌的全球临床研究项目。由勃林格殷格翰自主研发的SOS1::KRAS小分子抑制剂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针对泛KRAS靶点的在研药物。由于SOS1通路有望成为针对KRAS突变型癌症的钥匙,针对该靶点的临床研究也备受关注。此外,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勃林格殷格翰还有包括同类首创的药物TRAILAR2/CDH17,STING,LRP 5/6等在内的十几种新分子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在未来将会为更多消化道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说明: 3ca7115c0b36c6e41b363f86370ccee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医学和临床研发负责人张维博士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医学和临床研发负责人张维博士表示:“勃林格殷格翰全球三分之一的研发管线专注于肿瘤领域,特别是消化道肿瘤和肺癌,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癌症细胞靶向药物、免疫肿瘤疗法以及联合疗法,帮助患者对抗这些癌症。同时,我们也与国内多家顶尖医院达成了临床研究战略合作,希望能加速公司研发管线中创新产品在中国上市的步伐,让中国患者与欧美患者同步、甚至领先一步用上新药好药,助力健康中国2030。”

    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强调了家庭在防癌抗癌中的重要作用。消化道肿瘤防治不仅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力量,还需要整个社会“大家庭”的互相支持,共同推进健康生活。让我们正确认识消化道肿瘤,从源头预防癌症,共筑健康长城。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热点资讯

健康活动

专家讲堂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