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综合

高血压患者单纯降压已过时 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是目标

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会导致心、肾、血管等多器官的损伤,增加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专家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心血管事件链”即指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开始,引起血管和心脏的变化,如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进而发展到心梗,最后导致心衰及死亡的过程。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防控现状不容小觑,约有2.45亿成人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只有51.6%,确诊高血压的人群中,治疗率更低只有45.8%,治疗高血压的人群中,控制率仅有16.8%,治疗达标率仅为15.3%。不仅如此,当前我国高血压还面临合并症比例高、靶器官损害加剧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导致高血压相关的致残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

关于“心血管事件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学(心血管病学)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李勇教授解释道,高血压常常是众多心、脑、肾这些疾病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肾脏、血管的损害不是一天完成的,是十年、二十年才带来肾脏的损伤、心脏的肥厚。患者要想将血压降下来,通过使用用药物治疗三个月、半年,这些心脏、肾脏损伤是不会消失的。所以要长期维持才能把这种损害性的变化慢慢地恢复到相对比较正常的状态下。这样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才能维持比较高质量的日常生活。

对于我国高血压治疗达标率仅为15.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继光教授表示,高血压的控制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患者的医疗依从性还有待提升。很多人可能即便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也不愿意吃药,或者是不能长期坚持吃药。当然,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让患者尽可能坚持吃药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患者提供非常有效的药物。首先要有比较好的疗效,能够把血压降下来,又没有明显的不适、副作用或者不良反应,这样患者的服药接受度会比较高。

在高血压药物治疗方面,需要从五个主要机制入手,王继光教授指出,传统降压药都是作用在单一的靶点上(即均聚焦于抑制升压系统的机制,缺少增强降压系统的机制),因此对于血压控制来说,服用一种药物只有20%到30%的患者才真正能够把血压降下来。很多患者还是吃着药,血压没有管理好。后来就用多种药物放在一起,一片药物含两种、三种药物,可能会好一些。的确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样的话,如果这个患者吃一种药没有副作用,吃另外一种药正好有副作用了,很可能两种药都不吃了,也会有一些问题。因此要找到这样非常安全、更加强效的降压药,是在高血压治疗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

今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标志着我国高血压治疗迎来了10多年来的新药突破,引领高血压治疗理念的革新,从单纯降压步入全程心血管事件风险管控时代。创新药物的应用和防控模式的转变,引起了临床专家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为未来高血压乃至整个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带来新希望。“它的降压作用出现得比较快、比较强,同时还没有明显增加的副作用,其更显著的是具备对心、肾、脑的保护作用,因此它可以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脏衰竭的能力,都远远超过过去的药。”王继光教授表示了肯定。

在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理念及管理信心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王继光教授表示,不管是原来就有高血压后来患上了心肾的疾病的患者,还是原来就有血管等等各方面的异常情况导致血压增高的患者,再或者是年纪大的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的患者,血压高都会明显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这些疾病的同时的管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得血压容易管理下来。在血压管理下来的同时,结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脏肥厚、肥大的这些治疗方案,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避免产生心脏、肾脏、脑进一步损伤,乃至于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或者肾衰竭的后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让患者把血压控制下来,并且控制得很平稳,这样患者就会产生信心,长期坚持治疗。

专家提醒,一旦确诊高血压,启动药物治疗后,血压要尽早达标,也就是在4周内,一般为30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130/80mmHg,因此也有人总结出“30130”这个数字。《2020国际高血压学会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指出,对于年龄小于65岁的患者,血压控制的理想标准是130/80mmHg以下、120/70mmHg以上,对于年龄大于等于65岁的患者的基本目标是140/90mmHg,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血压目标值。

高血压并不是只带来头痛头晕的症状,它真正的危害在于对心、脑、肾以及全身血管的损害,进而加剧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高血压的防治理念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以降压为目标,更应该关注从高血压到心血管全疾病谱的管理。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也要兼顾预防工作,要从单个疾病的治疗放眼到心血管全疾病谱的管理。总之,不仅是治疗高血压,更要进一步地做到减少发生其它心血管疾病或事件的风险,甚至往前延伸到针对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突破传统的医疗模式,由被动变主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热点资讯

健康活动

专家讲堂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