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综合

矫正斜视只能手术吗

    斜视是眼睛的一种不正常状况,也是导致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常见眼病。它是指双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这种症状可能偶尔出现,也可能经常发生。

    斜视是怎么发生的呢?当眼球注视物体时,中枢系统会根据视神经收到的信号控制眼外肌的运动。如果这一环节中任何一处出现了问题,都可以导致斜视的发生。此外,如果双眼视力相差较大,也有可能产生斜视,按斜视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

    斜视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是斜视的主要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验光配镜、视功能训练、佩戴三棱镜、使用肉毒毒素等。

验光戴镜

    这是检查、治疗斜视的首要步骤。儿童斜视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屈光不正有关。治疗前首先应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如有远视、近视、散光,都应配戴眼镜。只要及时、准确地验光戴镜,单纯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多能恢复正位。对于联合出现视功能发育不全的儿童,应配合视功能训练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增加融像能力,从而使眼位恢复正常。

视功能训练

    双眼视功能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三级功能,三级功能是按顺序建立的,相互依存,又有独立的发生机制。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主要是脱抑制(双眼视轴偏离导致一只眼的视觉传入被抑制)建立同时知觉,纠正异常视网膜对应,增加融合功能,恢复立体视。

    训练方法主要有调节训练和集合训练,需要根据孩子的眼部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调节训练 有反转拍训练、镜片阅读训练等。集合训练 有聚散球训练、偏振立体图训练、红绿立体图训练等。

    需注意,单纯视功能训练是无法纠正斜视的,需要在戴镜或手术的基础上联合治疗,起到建立视功能、巩固基础治疗的效果。通常手术后 1 个月可增加视觉训练,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眼部检查情况进行制定。

    有家长会问,眼皮牵拉能不能改善斜视?答案是否定的,其对改善斜视毫无作用。

佩戴三棱镜

    通过三棱镜矫正斜视,是需要一直佩戴三棱镜的,其目的是消除复视、矫正眼位、缓解视疲劳。三棱镜适用于以下情况。

1小角度斜视。

2斜视手术后残留斜位。

3有症状的隐斜视或旋转斜视、垂直斜视。

4特发性眼球震颤。

5辐辏(指注视近物时双眼会聚的反射)功能不足或辐辏麻痹。

6年龄较小。

7眼球后退综合征。

8外伤所致的麻痹性斜视。

使用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除了应用于美容之外,也可用于斜视的治疗,主要适用于麻痹性内斜视、儿童先天性内斜视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通过麻痹眼部肌肉,让眼球逐渐恢复到正常的位置,达到治疗斜视的效果。其优点是创伤小,效果可观 ;但亦有复发的可能性。

手术治疗

    斜视治疗不能一味追求保守治疗,以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斜视治疗的年龄越小(手术时机以 6 ~ 7 岁前为最佳),治疗效果越好。

    大部分斜视都需要进行手术。斜视的手术方式有眼外肌的减弱和加强术,通过调整肌肉位置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恢复眼位。斜视手术是在眼球表面进行的,手术风险是相对小的,一般不会改变视力和眼球内部状态。斜视手术不仅是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功能。斜视术后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术眼遵医嘱滴眼药水,防止脏水进入眼内造成感染。

2术后双眼进行视功能训练,以增强和保持稳定的立体视功能。由于斜视手术只能矫正眼位,并不能恢复双眼视功能,如不配合训练,仍有斜视复发的可能。

3不能揉搓眼睛,以免使眼内肌肉出现滑脱现象。

4注意休息,不要用眼过度。

5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6定期复诊。

    最后,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斜视或者怀疑存在斜视,请务必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因为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双眼单视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致使眼球发育迟滞,视力不再提高。严重的还会影响患者骨骼发育导致畸形,这是因为有些患者会出现歪头、侧脸等代偿头位来克服视物时出现的不适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肌肉、骨骼发育异常,最终导致脸部不对称、颈椎、胸椎、腰椎畸形等。此外,斜视还会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在成长过程中无法与人正常、健康地交流。

    千万不能相信某些不科学的说法,比如“等孩子长大以后会慢慢好的” 若延误了诊治时机,后果将是不可挽回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矫正斜视只能手术吗 作者: 责任编辑:袁晓莉

热点资讯

健康活动

专家讲堂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