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综合

三省一市中医界人士上海聚焦深化长三角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

    10月18日,2023年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工作会议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社区项目研讨会举行。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保健局局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指出,“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的工作要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从“一招一式”非药物方向发展,精准定位,讲好“一味一药”的故事。他举例:今年可以主推“人参”的科普教育。同时,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要更好地深化长三角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使中医药健康科普工作走进更多长三角地区。

    据胡鸿毅介绍,基于“长三角中医药学会联盟”而创设的“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旨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老百姓能够真正掌握养生保健的“金钥匙”,并从中感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说,“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自2019年11月成立以来,虽然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但工作没有停止过,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见缝插针地举办了青少年中医药科普征文及其知识竞赛活动、拍摄并播出了500多个中医药健康科普短视频,包括举办了中医实用适宜技术(一招一方)短视频征集与展播和五届中医药滋补养生节活动。

    胡鸿毅表示,中医药健康科普的工作要走进校园,要从娃娃开始,要向更多的家庭辐射,向社区或社会全方位辐射。他希望让优质的爱心企业加入科普工作,讲好“经典名方”的故事。

    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秘书长、上海胡锦华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理事彭波表示,自2019年11月至2023年的近五年时间里,在三省一市中医药学会的指导下,联盟持续举办了“长三角中医药滋补养生节”,致力于中医药文化宣传,推进中医药科普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联盟成功主办了两届“青少年学中医药文化知识大赛”;开展了由上百家医疗机构参加的“中医实用适宜技术(一招一方)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组织了几百场“社区中医药科普讲座”;与媒体合作录制播岀了200多条中医药科普视频。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楼彦介绍了举办中医药健康科普大会和筹办全国中医药工作年会的情况;自2019年以来学会还通过“浙江中医”等,让中医药健康科普走进了机关、学校(包括老年大学)、农村等,同时通过各大媒体,变中医药文化为看得见的东西,而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发展部副主任商璐介绍了江苏省通过“中医药校园行”“中医药就在你身边”等形式,全面展开中医药健康科普工作的体会。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费忠东介绍了五年来全力打造“中医药特色文化校园”,并使之成为全省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政府项目工作。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蒋宏杰在线向与会者分享了“‘岐黄少年’行动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成功案例,包括组建“岐黄少年”中医药校园文化社团、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建设校园中医药健康知识文化角和编印中医药文化宣传资料等的工作经验。

    作为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发起单位之一,上海胡锦华健康教育促进中心荣誉理事长张立强教授指出,要守正创新,讲好 “人参娃娃”的核心知识点,中医药文化宣传要有趣、好玩;“科普要学术化”,要有学术含金量,做好历届中医药滋补养生节活动的评估工作;要组建一支涵盖三省一市的中医药健康科普的专家团队;今后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不妨作为课题来进行,可先在三省一市开展线上大赛,最后集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切磋、评比;此外,通过今天的研讨会今后要形成一个长效的联络会议制度,有效推进中医药健康科普工作。

    本次研讨会还讨论了现今中医药文化在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境、以及解决方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媒体在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是对中医药推广的一大探索,扩大了中医药文化科普的影响力,并对促进人民群众中医健康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未来,将新媒体与优质中医药科普资源之间搭建起桥梁,可以更多样化、全年龄段人群覆盖、全球化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谈美蓉充分肯定了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开展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大赛”系列活动,提出江浙沪皖四地中医学会建立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工作联络协调机制,紧密合作、协同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记者 陈静)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中新网上海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热点资讯

健康活动

专家讲堂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