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综合

ADAURA研究中国亚组分析数据结果公布 进一步证实中国人群临床获益

2022欧洲肺癌大会(ELCC)于当地时间4月1日正式公布了阿斯利康的泰瑞沙®(通用名:甲磺酸奥希替尼片)用于早期EGFR突变阳性(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III 期临床试验ADAURA研究的中国亚组分析数据。公布的数据结果显示,中国亚组总体(IB-IIIA期)人群的疗效数据和安全性结果都与全球人群报告的数据一致,奥希替尼辅助治疗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达82%,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

NSCLC占所有肺癌的85%,其中约30%的患者可在早期确诊并有手术切除的机会,但目前疾病复发在早期疾病中仍然很常见。根据既往数据,IB期、II期与IIIA期患者的五年复发率分别为45%、62%和76%。一直以来,辅助化疗是可手术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辅助化疗的临床获益有限,且仅能将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约5%。另外,大量正常细胞也在治疗过程中被杀死,副反应较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造成不利影响。

在患有NSCLC的中国患者中,近一半患者都存在EGFR敏感突变,这部分的早期患者可通过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及早获益。奥希替尼凭借ADAURA研究的数据改变了早期辅助的临床实践,于2021年成为在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早期EGFR突变NSCLC患者辅助治疗的靶向药。在ADAURA全球临床研究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IB-IIIA期EGFR突变阳性NSCLC的无病生存期(DFS)获益显著(风险比 [HR] 0.20),能降低远处复发率,特别是显著降低中枢神经系统(CNS)进展(即脑部复发)或死亡风险82%。

此外,中国亚组中奥希替尼的安全性结果与ADAURA全球人群和奥希替尼的既往研究报道的安全性一致。中国亚组中,奥希替尼组仅1名(1%) 患者发生了间质性肺炎(2级),5 名(6%)患者发生了 QTc 延长。

综上所述,奥希替尼辅助治疗中国亚组疗效和安全性均与全球人群一致,支持奥希替尼3年辅助治疗作为IB-IIIA 期 EGFR突变阳性NSCLC中国患者完全切除术后的有效治疗手段。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王洁教授表示:“ADAURA研究中国亚组分析数据结果的公布对国内早期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首先,这是完全基于中国患者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分析,数据结果对于中国患者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意味着术后使用奥希替尼作为辅助治疗经过ADAURA全球研究结果和中国亚组结果的双重验证,安全性和疗效均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作为迄今为止唯一证实在IB-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人群中取得有临床意义DFS获益的EGFR-TKI靶向药,此数据将进一步巩固奥希替尼在中国IB-IIIA期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的辅助标准治疗地位。“

目前,奥希替尼已在包括中国等在内的超过50个国家/地区获批用于EGFR突变阳性早期NSCLC的术后辅助治疗,在全球其他地区的适应症申请也正在进行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已于2021年相继纳入中华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美国NCCN等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近期也作为IB-IIIA期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的唯一推荐被纳入了2022版ASCO《可切除I~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治疗指南》。此外,奥希替尼在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和其他许多国家/地区也被批准用于EGFR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以及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 T790M突变的NSCLC患者的治疗。这两项适应症均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更大的治疗可及性。

阿斯利康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初衷,始终支持中国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自2004年起,阿斯利康就源源不断将国际前沿的肺癌创新药物引入中国,致力于不断提升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获益和可及性。奥希替尼不但通过晚期二线治疗解决了一、二代靶向药的耐药问题,也通过晚期一线治疗让患者获得了更长的生存获益以及更高的生活质量,更是通过术后辅助治疗进一步惠及更早期的肺癌患者,为其带来治愈的可能。阿斯利康未来将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持续推动医疗实践变革,改善患者体验,追求更高质量的长生存。(完)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中新网上海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热点资讯

健康活动

专家讲堂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